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Copyright © 2012-2013 版權所有:上海小額貸款公司協會 滬ICP備13017085號-1
一、中國稅收結構及增值稅制度
2019年,全國稅收收入為15.8萬億元,占公共財政收入的83%,是中國公共財政收入的最大來源。
中國現行的復合稅制包括5大稅類19個稅種,高度依賴間接稅是中國稅收機制的重要特點。2019年,中國包括流轉稅、資源稅和城市維護建設稅在內間接稅在總稅收中占60%,其中流轉稅占全國總稅收收入的一半左右。
截至2020年,直接稅在全部稅收中的占比為45.45%。雖然,近年直接稅的占比逐漸上升(圖2),但和美英德法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是相對較低(圖3)。
中國主要由企業納稅,合計占總稅收的8成以上。2019年,企業所得稅占總財政收入的24%。除企業所得稅外,企業繳納的稅種也涵蓋到流轉稅、財產和行為稅、資源稅、特定目的稅等。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企業不止繳稅金額更高,且繳納稅類過多過雜。
2012年以來,中國的稅制改革傾向于扶持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營改增”及稅率簡化的減稅效應有利于生產性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專業設備制造以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等相關行業的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在“營改增”出臺后大幅提升。以專用設備制造業為例,2016年5月的工業增加值同比為5.7%,一年后上漲至11.1%。但與此同時,傳統制造業如皮革和羽毛制品、造紙及紙制品等行業的增加值則明顯滯后(圖4)。
目前中國現行的增值稅稅率分13%、9%和6%三檔,其中制造業的稅率最高(13%),高于大部分以制造業為經濟支柱的亞洲國家。例如,日本幾番上調后增值稅率仍為10%。要實現 “中國制造2025”制作強國目標,進一步降低制造業的稅率勢在必行。
二、制造業的增值稅稅負壓力情況
通過數據測算,我們發現建筑材料、銀行以及食品飲料業的整體增值稅負擔最重,國防軍工、農林牧漁及綜合行業的稅負最輕(圖5)。增值稅稅負水平與毛利率大概率正向相關,增值稅額占比高的行業,例如食品飲料,毛利率較高。而毛利率位于末尾的行業比如交通運輸(7.56%)、有色金屬(9.08%)和鋼鐵(10.46%)稅負壓力卻并非最低,相對的增值稅負擔仍較大(圖5)。
交通運輸、有色金屬以及鋼鐵行業在制造業中舉足輕重,是國計民生的基礎。2020年,鐵路、船舶、航天航空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的產成品達557.3億元,較去年增長11.89%。有色金屬和鋼鐵作為很多制造業的主要原材料,其價格的波動影響著下游一系列制造業的成本。2019年,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出口交貨量累計1169億元,工業增加值同比上漲9.25%。同時,鋼鐵作為建筑制造業主要的上游產業,2019年供給鋼材量4.86萬億噸。這些基礎行業的減稅降費對于降低中國整個制造業甚至服務業產業鏈的成本具有重大意義。
三、結構性減稅的宏觀經濟價值
如果把制造業的增值稅率普降1%,從13%下調至12%。根據現有的稅收結構估算增值稅收入減少1567億左右。如果采取結構性減稅,只將交通運輸、有色金屬和鋼鐵業的增值稅下調2%至11%,則性減稅額共計大約只有104億元(其中有色金屬、鋼鐵以及交通運輸業分別減負43.4億、31.8億和29.4億)。
無論是有色金屬、鋼鐵還是交通運輸,都是關乎于國計民生基礎產業。原料礦石開采企業稅收成本下降和交通運輸產業的稅收負擔減輕,對于降低整個制造業乃至服務業的成本壓力都有不同程度的裨益。
因此,無論從減稅的財政壓力來看,還是從其對下游產業鏈成本傳導效應來看,對有色金屬、鋼鐵和交通運輸等毛利率低的基礎性產業進行結構性減稅,其宏觀經濟的積極作用都相對較強。
(作者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副院長)